相关阅读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眼底病专家(右)赴乌干达参与“视觉第一非洲行动”期间,为患者进行检查。 |
第一期“生命天使”非洲助产士助理培训项目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期间,非洲国家学员在产房参观时与中国妇产科医护人员及产妇家人留影。 |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遭遇严重旱灾时,爱德基金会为索马里州的9个村落建造了大型储水设备,并提供送水服务。图为当地村民协助将运水车里的水注入大型储水设备。 |
在津巴布韦的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中国和当地反盗猎志愿者驾驶动力三角翼进行空中巡护。 |
中非从来就是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更多面向人民。
中国人民始终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心相向、守望相助。秉持真实亲诚理念,讲求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同非洲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近年来,在中联部指导下,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协调推动下,中国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中非友好合作,为增进民间友好、促进务实合作、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共建一带一路
增进民生福祉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精耕“小而美”,画好“工笔画”,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中非民间合作方兴未艾,为双方民众带来许许多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
种子小,美在浓情厚意。
接地气、聚人心。民间组织积极行动,“小而美”的民生工程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获得感。
连续13年,来自湖南省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稻育种专家胡月舫扎根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初来时,困难很多。但当看到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就坚定决心,一定要留下来,把杂交水稻技术传授给当地人。”为此,胡月舫自己带着温度计,头顶烈日、披星戴月在农田里测量昼夜温差,冒着风雨记录全年降水情况,手把手向当地农民传授种植知识。经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胡月舫和团队已培育出5个经马达加斯加政府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平均单产达到当地品种的3倍,累计推广杂交水稻6万公顷,有效解决当地粮食短缺问题。“我来到这里,就为教当地人种田,帮助他们提高收成。这是朋友该做的。”
在尼日利亚、莫桑比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让很多当地人“再也没有饿过肚子”;在卢旺达、莱索托,中国的菌草技术让众多贫困农户的“钱包鼓了起来”;在坦桑尼亚,中国的玉米种植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本地农技推广官”……在中非民间组织、相关行业机构及企业的推动支持下,中国先进农业技术的“种子”不断在非洲田间播撒,把来自中国的浓情厚意送往非洲的千家万户。
促合作,美在天下情怀。
中国致力于把自身发展同非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非洲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国发展机遇同非洲发展机遇紧密融合起来,真诚希望非洲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11月24日,22吨来自卢旺达的干辣椒在长沙完成通关手续,这是中国首次大批量进口卢旺达干辣椒。明年3月起,湖南省计划每月至少进口约700吨卢旺达干辣椒,供应本地和全国市场。卢旺达当地媒体报道称,辣椒出口到中国,能为卢旺达民众就业和收入带来显著改善,农民的收入可以增长5倍。
“4D超声设备价格昂贵,对操作技能要求高,医院和诊所在引进设备时一直存在忧虑。”埃及是非洲人口大国,但该国在妇产科领域的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医生易卜拉辛道出了其中原因。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迈瑞医疗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经营策略——捐赠或以优惠价格出售,向埃及提供技术先进的彩超设备,并在当地建立4个培训中心、13家培训学校,提供全方位的体验和培训服务。随着超过1500名埃及妇产科医务人员完成培训、走上医护岗位,埃及每年已有超8万人使用迈瑞超声仪器检查诊断。易卜拉辛感慨:“在中国企业支持下,埃及的妇产科检查与服务水平实现飞跃。”
为健康,美在生命至上。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国民间组织积极行动,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病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扎实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从1963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第一支医疗队至今,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诊治患者2.3亿人次。双方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新发再发传染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疟疾等疾控合作项目次第展开,“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医疗巡诊活动广泛推进,为非洲民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刚到这里,就遇到了两名需要做白内障手术的艾滋病患者。”辽宁何氏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眼底病专家孙兴家对初到乌干达时的场景记忆犹新。为降低感染风险,他让护士们撤离手术室,独自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开始手术。“天气很热,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淌,感觉就像小虫爬满全身。我坚持着,直到手术成功。”2011年以来,何氏眼科派出医疗队参与中国“视觉第一 非洲行动”等活动,先后与非洲8个国家及地区的卫生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从2018年起连续举办“中非眼健康发展论坛”,为提升非洲国家眼健康整体服务能力汇聚资源、提供助力。
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的学生伊德瑞斯,以前每天下午的课程都要缺席,因为他要承担一项家庭工作,牵着小毛驴到距村庄3公里远的取水点驮水回家。“来回需要3个小时,每次带回约80升水,全家6口人很快就用完了。”水资源匮乏、用水卫生缺乏保障一直困扰着索马里州的民众。直到2017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社会组织爱德基金会在当地9个村落启动了“活水行”项目,建设大型储水箱,开辟专门取水场地,派专人管理消毒、运输、分发等流程,并开展用水安全教育,有效提升饮用水供给、减少传染病传播。现在,伊德瑞斯每天都能喝上干净水,也不必再为耽误上学犯愁了。
推动文化交流
共创友好家园
中非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深厚精神滋养,民间交往发挥重要作用。
景德镇青花瓷片、龙泉窑青瓷片、“永乐通宝”钱币……这些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珍贵文物相继在肯尼亚出土。作为中国和肯尼亚合作实施拉穆群岛地区考古项目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肯尼亚国立博物馆滨海考古部等联合采取行动,深入肯尼亚沿海地区的曼布鲁伊村遗址、马林迪老城遗址、塔卡耶遗址等多地进行田野考古发掘。项目对探索中国与东非地区早期交往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肯尼亚吉门基石遗址,中肯联合考古发现支持了现代人是在7万至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观点,确认了细石器文化的传播路线;在埃及孟图神庙遗址,中埃联合考古队通力合作,让神庙的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呈现于世人面前……历史古迹是人类共有财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考古合作,推动中非人文合作不断发展,为加强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搭建重要桥梁。
坚持文化共兴,民间组织积极作为,中非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领域交往不断扩大。
在乌干达瓦基索区的布韦伦加村,今年新安装的橙色圆形卫星天线在绿树红瓦中格外醒目。村子地处偏远,电视信号较差。在中国企业承建的“万村通”项目帮助下,这里的村民看上了画面清晰而且免费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不仅是村民家里,村诊所和当地小学等公共区域都接入了卫星数字电视信号,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为学校开展远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截至目前,中国已在非洲20多个国家实施“万村通”项目,为1万个村庄安装数字电视。此外,中国还为塞舌尔、科摩罗、坦桑尼亚、毛里求斯援助实施广电中心合作项目,提高广播电视传播能力,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非人民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向往。建设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是中非人民的共同期待。双方坚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
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长颈鹿、羚羊、犀牛等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觅食、漫步;不远处,先进的列车沿着蒙内铁路驶过,为当地带来现代化的便捷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徐徐展开。
蒙内铁路建设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在非洲的广袤大陆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调研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和迁移路径的基础上,铁路全线共设置大型野生动物通道14个、桥梁79座。所有桥梁式动物通道净高均在6.5米以上,长颈鹿不用低头即可通过。特别是铁路注重保护蒙巴萨红树林湿地公园的植被,通过线路绕行、预埋过水管涵等,保证红树林正常生长……
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津巴布韦的热带丛林中,活跃着一群中国反盗猎志愿者。他们不惧危险,投身打击盗猎和非法野生动物制品交易的正义行动,为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马纳波尔斯国家公园、萨比和切俄雷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在这个2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栖息着大象、狮子、花豹、河马、鳄鱼等动物。这里也是非洲最著名的丛林肉贩卖区之一,经常面临武装盗猎者的侵袭。2015年以来,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先后派出6批中国反盗猎志愿者来到这里。志愿者们携带动力三角翼、橡皮艇、夜视仪等先进装备,带领当地护林员驾驶动力三角翼进行空中巡护、使用橡皮艇进行水上巡逻,显著提升了当地反盗猎工作的科技水平和行动实效。在中非团队共同努力下,至2019年,自然保护区内盗猎行为几乎绝迹,人们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明年开始,中国反盗猎志愿者还将赴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地区,开展新的动物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
保持密切联系
夯实友好互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非保持密切联系,夯实友好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中非和发展中国家根本利益,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
不久前,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八届会议期间,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与50多个非洲国家常驻日内瓦代表团共同举办“减贫在促进和保护人权中的作用”主题视频边会。会上,非洲组协调员、喀麦隆常驻代表埃斯表示,减贫是非中合作的重要领域,非方赞赏中方在减贫等领域向非洲提供的无私帮助。非方高度评价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相信非中发展合作将结出更多硕果。
来自喀麦隆、肯尼亚的学者和媒体记者在发言中纷纷表示,中国减贫经验对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发展具有极强借鉴意义。中国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广大非洲国家早日摆脱贫困,更好促进和保护人权。
中非始终高度重视媒体合作在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友好交流中不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目前,48家非洲媒体加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44个非洲国家参加“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非洲媒体和民间组织在中国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国家统一,实现发展振兴等问题上坚决发声,提供了重要支持。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非洲媒体积极客观报道中国抗疫成就和推动全球抗疫合作的努力。埃及《金字塔报》、南非独立传媒集团、尼日利亚《今日报》《领航报》、埃塞俄比亚通讯社等“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和成员单位先后刊发系列报道,对中国抗疫努力表示支持,有力批驳美西方媒体的抹黑和谣言。
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非洲媒体积极赞誉,广泛宣介。2019年,“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秘书处邀请包括非洲媒体在内的多国媒体来华,参加讲座、参访媒体,并赴中国多个省区市考察调研。聚焦中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埃及《消息报》、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赞比亚时报》、南非《先驱报》和《周末邮报》、尼日利亚《每日信报》、加纳《每日写真报》、利比里亚《传统报》、突尼斯《大众观点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予以深入报道解读。
日前,第六届中非民间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论坛激荡思想,凝聚共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充分展现“加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纽带、促进中非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践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价值与意义,为共同开创中非民间友好合作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论坛发布了未来3年“丝路一家亲”中非民间友好伙伴计划,首批加入的40多家中国社会组织和企业将同非洲合作伙伴一道,在非洲20多个国家开展60多项民生项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11年以来,中非双方举办了6届中非民间论坛,2012年以来举办了5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4届亚非青年联欢节和3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2021年举办了首届中非未来领袖对话。截至2020年,中国政府已累计向16个非洲国家派遣484名青年志愿者。中国已与53个非洲国家100多个妇女机构(组织)建立联系和交往。中国在毛里求斯、莱索托、吉布提、津巴布韦和苏丹等国建立中非妇女友好交流(培训)中心……中非民间交流不断深化,进一步促进中非民心相通,夯实了中非关系发展的基础。
“中国人民是我们的真朋友、好兄弟。”毛里求斯福尔肯公民联盟主席西伯伦的话代表了很多积极投身中非民间交流的非洲朋友的心声。今年,西伯伦专门请人手工打造了一艘精致的木船模型赠送给友好的中国,祝福从“嘉兴红船”起步的中国共产党,未来必将在更宽阔的海洋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中非友谊跨越山海,民间交往方兴未艾。中非人民将继续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团结合作,共促繁荣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1日 17 版)
关键词:
上一篇: 英国民众圣诞节前感受供应链和通胀双重压力
下一篇: 中非友好历久弥坚永葆活力(观点)
相关阅读
2022-12-07
2022-12-06
2022-08-08
2022-07-10
2022-05-20
2022-03-21
2022-03-21
2022-03-21
2022-03-21
2022-03-21
2022-03-21
2022-03-21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